海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海燕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海燕教学反思1本节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品评、诵读文章,与作品对话,感悟海燕勇敢乐观的形象,体会作者赋予不同形象的不同情感。同时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是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对于《海燕》这样一篇年代久远、时代背景强烈、政治色彩浓郁的散文诗,如何引导学生迅速地走下文体,深入的与作品、作者展开对话,是我备课时考虑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在这可的教学中我做了这个样的设计:
设计一:请同学们四个人为一小组合作探究“从文中----------,我感悟到这是--------的海燕。”拿起笔,找到具体的词句圈画出来,写下自己的感悟,把你心中的海燕形象告诉小组的其他同学。
“设计一”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读评结合”的方法与作品展开对话,感悟海燕的精神及其精神内涵。阅读是读者的一种主观精神活动,因理解能力、知识储备的高低而达到的阅读深度也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引导学生与作品展开对话,并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体验感悟。就这节课而言,“设计一”就起到了平台、阶梯的作用,为学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角度切入文体。
设计三:在刚才的评析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作者对海燕和其它海鸟的情感态度是不同的,作者问什么赞美海燕,嘲讽其他海鸟?要想深入探究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了解一下文章的背景。(出示写作背景)
“设计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通过第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明确了作者对不同象持不同的情感态度,对海燕是赞美,对其它海鸟是嘲讽,“作者为什么赞美海燕,嘲讽其它海鸟?”(难道海鸥就真的懦弱?难道海鸭就真的胆怯?难道企鹅就真的蠢笨?)此时学生陷入了沉思,教师因势利导,出示作品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背景在思考这个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海燕和其他海鸟是各有所指的,这就是象正手法运用。此环节中,背景的给出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在学生思维梗塞之时为学生搭建了与作者对话平台,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本节课主要是以读待讲,45分钟课堂时间,用了15分钟以上的时间进行朗读,以朗读为线索,串起了又对课文中形象的理解到对课文表现手法品析等若干个教学细节。真正从实际入手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这个同学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朗读方法。你在读的时候,重点强调了哪个词?你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大家再试试。”这样的朗读指导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朗读、学会朗读。从而让学生通过深入解读文本,悟出文本章情感如何把握,句中的音如何处理。
从总体上来说,这节课算是成功,在细枝末节的处理上仍然不够精细,课堂用语不够简练,环节过度生硬,学生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这些都是以后需要亟待提高的问题。
海燕教学反思2催人奋进的校园学习曲在大家的灵魂深处激流勇进,仿佛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呐喊,在尖叫。在这叫喊声里,我听到了奋发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这振奋人心的叫喊,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家的血液里奔腾,翻滚,咆哮激荡起同学们的冲天豪情,让我们热血沸腾,激发起我们想拼一把的念头和想掀个底朝天的冲动。
回望开学的这几天,我们似奔跑着的骏马,清晨从一阵叽里呱啦的缤纷英语中吸收甘甜雨露,那是一道道凉凉的酥酥的潺潺溪流漫过肌肤的感觉。然后在一阵阵声情并茂的领读和一章章情节曲折,含义丰富的母语中享受博大精深,那是一种直钻人心,触摸碧波荡漾、波涛汹涌的激情。紧接着在曲曲折折连绵不绝的数理世界中探寻真理,那是一种想要掀翻天的冲动和诱惑。至于其它,有的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有的给人以畅快的奇思妙想总之,学问是门奥妙,置身其中有无尽享受 (曹晨琦)
这次接触了他的这篇文章,让人深感震撼。好一篇优秀的散文诗,它的词句使人振奋,激发人们勇斗危难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它的写法,独具匠心,好比那天边的无限繁星密密编织的近乎完美的图画,使人身临其境,心潮澎湃。朗读它,使人感到无限的激昂。那海燕的英雄精神,不由人不会对其感到敬佩。这就是作者笔下那栩栩如生的海燕。令人敬佩的海燕,令人斗志激昂的海燕!
这篇文章读后,我心绪有些零乱,我现在就想对中考吼上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面对这“纸糊的敌人”,不用吹灰之力,我就必能打败它!这第一篇文章就深深震撼了我。我就对这学期更加期待!
以上日记片段多少也能反映《海燕》一课的学习还是相当有成效的。究其原因是教学方案的选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课教学以读为主,整个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激发同学的诵读欲望:有音频示范,有尝试铺垫,有同伴激励,有教师陪衬。所以在课堂上同学们对于朗读跃跃欲试,有同学甚至提出了重读一遍的请求,虽然课时有限,为了保护这位同学积极参与的欲望,同时也为了激励其他同学学习,我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她!结果,这位同学在短短的下课间隙里还在争分夺秒地练习着。这又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
所以,语文课堂不妨因文而异,对于一些适合朗读的文章,要大胆地抛弃繁琐的分析,引导学生自由的酣畅淋漓的朗读!也许,几十年以后,学生们会忘却那些分析,只留下琅琅的书声!
补上一笔:班主任跟我说,自从学了《海燕》,现在八班的读书声响亮多了!
如果仅仅把这两段日记摘录在这里,那简直就是埋没了它们的价值。我把这两篇日记隆重地推介给全班同学。以此达到两个目的:
1. 再一次强化学习课文的目的是为了用。曹晨琦同学通过学习《海燕》,不仅振奋了精神,还学以致用,真是难能可贵!
2. 《海燕》写于1902年,高尔基是有当时的社会背景促发而写。但《海燕》不受时代局限,不同时代的人都可以与它发生共鸣!如何让学生理解《海燕》的新的时代意义,本是一个难点,现在,你看,吴光福就从中读出了新的东西,在吴光福的心中,这不是一只反抗沙皇统治憧憬革命的海燕,而是一只藐视中考憧憬未来的海燕!所以把吴光福的日记一读,难题就迎刃而解!
海燕教学反思3这是我认真听完黎皓老师的一节公开课后,我认为 “这篇课文我从读书到现在教书,不知道学过、讲过多少遍,可唯独没有想到还有这样的教法,还能上得这么好……”
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黎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确下了一番功夫。完全贯彻新课程理念,贯穿创新精神,突出个性化,在每个环节安排和细节处理上都作了精心设计,因而取得了成功,总结起来有三条——
其一,以活动为载体推进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最主要的设计宗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爱玩是少年的天性,这“天职”与“天性”是一对矛盾。但如果 ……此处隐藏7002个字……、自学、自问、自答为主的朗读教学形式。着眼语文教学之根本,旨在增强学生的感知积累和品味感悟,相应安排为感读、研读、评读、赏读四个环节。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研读环节十分沉闷,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问题的提出不能紧扣文章重点,于是教师自己设问,让学生自主讨论研究,课堂气氛虽然有所改变,场面较为活跃,但是学生仍不能很好很快地完成,完成效果不尽人意。
这节课使我质疑我的教学方向,质疑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方法的指导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为什么学生会有不领情的时候呢?细想来,虽然这是我第一次完全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毕竟学生有了前面学习的经历和体验;虽然学生对海燕的写作背景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至于影响到对海燕形象的把握;虽然学生对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对文章整体把握的清晰思路,缺乏驾驭能力。而且设计教学的切入点和难度有一定方向性,有必要设计序列,有一个层进的过程。这节课带给我的以下思考:
一、给学生提供充分感知的空间。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在朗读过程中体验作品的情感,理清作者的思路,这是我们的共识。可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又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的教学有多少为学生考虑的成分?我们考虑得更多的是教学进度、教学效果、是如何应对考试。因此我们给学生自己感知的时间太少,另一方面却在埋怨学生理解能力
差,接受能力不强。这样怎么会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呢?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体验与感知训练,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一理念,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总想着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二、为学生创设充分展示的环境。
教师的教学除了结合文本精炼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力求为学生创设一个充分展示的环境。学生的感知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概括是第一步,只有做到这一基本点,才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坚定放手,就会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而不是等待、抄笔记、背答案,使思想僵化,思维凝固。
三、明确教学思想。
我们现在的教学,从根本上讲实质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我们的骨子里追求的是高分,教学的出发点就是围绕所谓的高分值而展开的,因此在教学实际中,灌输式教学仍然充斥于教学过程之中。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改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把教学的方向明确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平时教学时是实实在在的应试教育,到了上公开课或是示范课时,又是另一幅景象,搞得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尴尬。教学的呈现过程就应该是平时教学的真实体现,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教学中总是变来变去,新不了,活不了,效果当然不会好到哪里去。最终我们不但自己迷惑,更可怕的是会害了学生。
教师的教学应该体现智慧,学生的学习应该展示个性,为了课堂的生动,就应该把学生从繁忙地听、记、背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的思想动起来。我们到了认真思考、反思我们的教学的时候了。
海燕教学反思14第五周用了三个课时开展《海燕》的教学活动,按计划是两个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结果用了三个课时。
根据教学安排,计划在第五周的周一、周二完成《海燕》的教学工作,结果用了三课时,并非是因为教学开展得不顺利,而是因为在教学中显现出其它的问题,为了能根据实际对学生进行大语文的教学思想改变,临时增加了教学内容。在三个课时的教学活动中,实验问题式教学方式,然由于同学们对于问题的回答不积极,在调动方面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增加一些新的元素进去,造成了时间受到影响,虽然如此,教学目标仍然过到了。其中还出现了个新的让我意想不到的东西。由于同学们参与意识不到位,在讲到三个现画面时,正遇到外面下着小雨,我要求同学们观看外面的景物,说自己想说的话,结果许多同学都理解了,并说出了许多让我意想不到的描写小雨的语句。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面部表情不丰富,或者是自己在与学生之间有一种学生不易接受的情感在内,造成了同学们参与的不积极。这可能是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自认为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手段吧,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
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让我认为最感动的是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到学习之中,虽然有一点被迫的味道,但还能参与,可以说也是种幸福吧,特别是一些教师认为不学习的同学都能动手了、动口了!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自己与本班同学之间还没有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甚至于与许多同学还没有讲过一句话,大家缺乏一种沟通与交流,彼此之间还没有达成和谐。
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是与同学们之间的认识与交流。同时在设计教案时,必须考虑到同学们对语文学科的认识与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同学们的学习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好处。另外,在板书设计方面必须改变过去的随意性,力求板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性,在暗示学生方面还需要下功夫。
海燕教学反思15《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文章是一组散文诗,作者撷取自然界中的日月光华、风雨雷电、浪花海燕等壮阔而美丽的自然风物,塑造鲜明生动的文学形象,借以表达作者深沉而又热烈思 想感情。
海燕形象是当时俄国社会大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曾经激励过无数的革命群众。在今天,海燕形象可以赋予新的意义,即敢于挑战生活中的暴风雨、敢于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强者,激励学生要做生活的强者,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所以,教学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在充分感受海燕形象的基础上,读出新意,读出自己心中的海燕。因此,我将目标主要放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把握海燕形象,感受作者情感和文章的深层内涵,从而获得生活、人生的启迪。
我认为我的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注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以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引导学生通过听读、个性化朗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品、品中读。在“揣摩海燕形象”时,我注重了个性化解读,既尊重了学生对海燕形象的感性认识,又结合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海燕的特定内涵。在“拓展延伸”中,将学习本课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暴风雨时也要像海燕那样勇于斗争,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充满激情地范读课文,在学生的朗读之后能够提出中肯的评价意见,也许更能激起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而不是让朗诵最好的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很好!”、“太精彩了”……一些俗套的评价来淹没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望,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此外,由于朗读的时间多了一些,学生回答的人次多了一些,致使在“拓展延伸”环节,仓促结束。这里应该是课堂的亮点,应该让学生进行充分地交流展示之后,深刻地感悟到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文档为doc格式